鄒韜奮:永遠立于大眾立場的民主戰士

鄒韜奮:永遠立于大眾立場的民主戰士

文/尹睿

「願以最沉痛的迫切的心情,最後一次呼籲全國堅持團結抗戰,早日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,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。」 1944年6月2日,在生命即將迎來最後一刻時,邹韜奮心中最牽掛的仍是新中國的未來。

為紀念韜奮先生一百週年誕辰,有人曾:他(韜奮)短暫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,為人民大眾鞠躬盡瘁的一生,處處閃現著耀眼的光彩,給我們留下了可貴的紀念。

image001.jpg

蓄勢待發:砥礪品行 曲線就業

鄒韜奮,本名恩潤,筆名韜奮,取「韜光養晦」和「奮鬥」之意。 1895年生於福建永安,韜奮早年在父親「實業救國」觀念的影響下,就讀於福州工業學校和南洋公學。 學生時代的韜奮喜愛閱讀《北京通訊》《新民叢報》和《甲寅雜誌》,並十分欣賞其中的寫作技巧和文字結構,受其影響,遂對新聞記者這個職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

因心生嚮往,加之家中經濟條件陷入困境,韜奮自1915年起便為報刊撰稿。 1921年,韜奮從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,畢業后的他本想投身新聞界卻尋不到機會,只得選擇「曲線就業」的道路,從事英文秘書與編輯股主任等工作。

改造社會:竭盡心力 為民請命

1926年,韜奮接編《生活》週刊,自此開啟了新聞出版工作的生涯。 韜奮接辦後,決心「為讀者解決種種困難,凡是在自己力量內所能勉力辦到的事情,必須盡忠竭誠為讀者辦到。」 故對刊物進行改革,開闢了《讀者信箱》專欄。 韜奮將處理讀者來信視作服務群眾的機會,用極真摯的態度回應每封來信,把讀者的事看作自己的事。 胡癒之先生稱他為「中國新聞工作者中第一個重視和讀者群眾的聯繫的人。」

彼時國共合作破滅,國民黨內部勢力割據,讀者來信中的內容大多反映群眾疾苦與社會黑暗,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促使韜奮改變了《生活》週刊的編輯方針,從單純談論「職業教育」和「青年修養」轉向社會問題,《生活》週刊漸漸成為「主持正義的輿論機關」。 在此期間,韜奮發表多篇文章,對國民黨官吏奢侈糜爛的揭露入木三分,並怒斥其為「做賊心虛而自己喪盡人格者」

image002.jpg

共赴國難:狼煙四起 投身抗戰

1931年,九一八事變後,蔣介石政府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,韜奮痛詆蔣的「不抵抗主義」是「極端無恥主義」,更發表大量文章鼓吹抗日救亡運動,《生活》成為了國內媒體抗日救國的一面旗幟。此時韜奮的思想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,實現從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巨大轉變,他也由此踏上了一條新的道路。1932年,為促進文化,服務抗戰,韜奮正式建立生活書店,並在全國建立分支,短時間內團結了一大批進步學者。

1933年,韜奮受邀加入由宋慶齡等發起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,由於《生活》週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,韜奮的名字被國民黨列入特務暗殺的黑名單。為暫避風險,韜奮被迫赴歐考察,這是他一生中經歷的第一次流亡。通過考察和學習,韜奮加深了對人民群眾力量的理解,對革命的必要性和真理性產生了更為深刻的認識,這使韜奮在追求共產主義的道路上更進一步。

1935年,日寇全面侵華,韜奮回國。為回應共產黨「一致抗日」的號召,韜奮在上海創辦了《大眾生活》週刊,在發刊詞《我們的燈塔》中提出「力求民族解放的實現,封建殘餘的剷除,個人主義的客服」的三大宗旨,在開卷第一期以剛烈鮮明的立場抨擊當局對民眾的不坦誠。當得知國民黨當局的賣國行徑時,韜奮立刻撰寫《我們的三大原則》並稱「中國民眾的三大原則是堅決收回失地,恢復革命外交,恢復民眾運動和言論自由。」 文章一經發表,愛國青年予以熱烈支援。一二九運動期間,《大眾生活》先後刊登救國運動宣言,全力聲援學生運動,成為救國運動的堅實輿論陣地。

救國有罪:身陷囹圄 意志更堅

1936年,《大眾生活》的言論因與國民黨當局推行的所謂「睦鄰政策」相悖而被迫停刊,韜奮本人也被迫離開上海,前往香港,開啟第二次流亡生活。在香港時,韜奮不忘初心,籌備創辦一種適合人民大眾需要的日報。但因出版的影響範圍僅限東南一隅,無法實現全國性的宣傳,僅出版55天后宣佈停刊。8月,韜奮返回上海,11月,上海工人因日商紗廠榨取工人開始罷工,並寫信請求輿論界聲援。韜奮作為救國會的執行委員,不顧國民黨當局的壓力,迅速發表稿件揭露國民黨當局的賣國投降政策,最終被捕入獄,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「七君子」事件。

image003.jpg

韜奮入獄後,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宣傳抗日救國的機會,曾給來訪群眾和新聞記者題詞:「推母愛以愛我民族與人群」以表明自己的堅定立場。在獄中,韜奮筆耕不輟,完成了自傳《經歷》與美國考察實錄《萍蹤憶語》。

1937年,西安事變和平解決,全面抗戰爆發,韜奮也結束了長達243天的牢獄生活。同年8月,日軍開始進攻上海,在上海抗戰的隆隆槍砲聲中,韜奮再次創刊,名為《抗戰》三日刊,其立場之鮮明,言辭之激烈,震驚社會各界,引導了一批批愛國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。曾有讀者來信:「一口氣讀完後,對於國內國際的形勢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,對於抗戰前途有了勝利的信心。 逐漸覺悟到在這爭取民族解放的大時代里,我也應該拿出自己所可能盡力的力量來。」

逆勢而上:呼籲民主 矢志不渝

1938年,韜奮被國民黨政府聘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,1938-1940年期間,韜奮共參加五次國民參政會大會,在大會上提出「抗戰期間更迫切需要民主政治的建立和發展,而憲政運動是爭取、 鞏固、和發展民主政治的運動」,為此韜奮積極為憲政起草法案,舉行憲政座談會,但由於國民黨當局在報刊上封鎖憲政相關文章,並宣揚提倡憲政是反對政府,最終憲政提案以永遠保留在紙面上的形式告終。

image004.jpg

1941年,皖南事變前後,國民黨頑固派對民主人士肆行高壓政策,對文化事業採取滅絕手段。短短幾日內,生活書店接連被封。無奈之下,中共為保存進步文化界的力量,韜奮毅然決定辭去國民參政員,二次流亡香港。再次來到香港,韜奮與先後流亡到香港的愛國進步文化人士一同創辦報刊。 最先創辦的是以范長江為社長的《華商報》,韜奮被聘為社論委員會的委員,連載社論《抗戰以來》,揭露並清算國民黨反動派踐踏民主,侵犯人權,消極抗戰,殘害人民的罪行,連載2個多月,廣受海外僑胞的歡迎。

香港淪陷后,韜奮轉移到廣東隱居,在廣東省抗日根據地從事宣傳工作。 1944年,因耳癌病逝,韜奮在生命的最後一刻,嗓子失音,以筆代言,針對遺囑中提到的事寫下「一切照辦,不要打折扣!」的九個大字。

先生走了,但他為中國留下了一支筆桿,一支足以消滅法西斯生命力的筆桿,「其精神將長在人間,其著作將永垂不朽。」

Some rights reserved
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,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NoDerivatives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.